宜兴紫砂壶是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 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 紫砂壶因为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楚了。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在紫砂泥炼和制的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为丰富紫砂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茶壶的种类繁多,有金壶、银壶、锡壶、瓷壶与陶壶等。为什么宜兴紫砂壶一枝独,被视为珍宝,为世人所爱,并引发众多文学家、艺术家、书画家、历史学家及考古专家们的广泛研究,以致形成独有的宜兴紫砂壶文化呢?这决不是偶尔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客观原因和历史原因。
在轰轰烈烈地研究宜兴紫砂壶艺术成就的同时,上世纪 年代陶瓷科技工作者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测试手段,对宜兴紫砂壶原料--紫砂泥的特异性能开展的了专门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结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宜兴紫砂陶不仅气孔率高,而且形成一个套一个、一个通一个的气孔网络,这些气孔犹如千姿百态的雄伟壮观的宜兴著名溶洞的缩影。文章来源:紫砂家园网。这也就是宜兴紫砂陶具有良好透气性、紫砂茶具具有泡过茶后留香不散的根本原因。这种特殊性能的紫砂泥,在宜兴地区以外是难以取得的。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与从事紫砂研究的艺术家采用紫砂壶、瓷壶、玻璃壶作了沏茶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紫砂壶泡茶具有的色香味均明显优于瓷壶和玻璃壶。另外。宜兴紫砂壶还有许多优异的功能,如冬天手捧紫砂壶喝茶可以取暖茶水凉了还可以放在火上烧煮也不易炸裂;夏天泡茶可以隔夜不馊;紫砂壶用久了,壶的内壁就会渐渐积成一层茶垢,这并不是肮脏的污染物质,而是茶的精华堆积物,即使不用茶叶沏茶,只用滚汤的开水冲泡也能喝到茶香味来。宜兴紫砂壶既是实用品,又是高档的陈设艺术品,可为家庭居室争辉、由于以上这么些优异性能,决定了宜兴紫砂壶为“世间茶壶之首”的地位。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景秀美,是我国的著名风景游览区。同时又是物宝天华之地和文化之邦。在宜兴历史上造就了一批贤臣名将,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西晋除“三害”的大将军周处、南朝梁代的名将陈庆之、明代的兵部尚书卢象升和堵允锡,以及宰相徐溥和周延儒。与此同时还哺育了一批文化名人,其中留名青史的有:唐朝小说家蒋防、明代剧作家吴炳。文章来源:紫砂家园网。他们创作的《绿牡丹》和《西园记》戏剧,至今仍作为越剧的保留节目。清代阳羡派领袖陈维崧,他学识渊博,才气横溢,通晓诸文体,尤工于词,一生作词1629阕。宜兴这块风水宝地历为我国的文人墨客所爱慕。唐代的李太白和白乐天等都留下了赞美宜兴风物的绝句。宋代的朱熹、苏东坡等曾寓居宜兴。苏东坡在宜兴期间,还亲自制作了紫砂壶烹茶。元代的赵孟兆、明代的唐伯虎和文征明都游览过宜兴,并有诗文书画流传。宜兴紫砂壶从北宋中期诞生那天起,就打上了浓浓的宜兴乡土文化烙印。宜兴既是山区,又是水乡。山水相依,山清水秀,如此优美的人文环境为紫砂艺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如“梅桩壶”、“松段壶”、“竹节壶”、“莲心壶”、“南瓜壶”、“蟠桃壶”、等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象形紫砂壶,简直就是一件件会说话的艺术品,它们在赞美宜兴的自然风光,在歌唱家乡。
宜兴紫砂壶本是民间艺人的个人创作和享用,后来成为文人学士们交流感情和增进友谊的馈赠品。以壶交友,煮茶论国事。为表达他们的一颗赤子之心,尝试在紫砂壶上刻诗作画。一代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任伯年等曾定制宜兴紫砂壶,并亲自在壶上铭刻书画,渐渐地使宜兴紫砂壶走出了乡土文化的樊笼,发展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来源:紫砂家园网。同时也使宜兴紫砂壶成为了“重不数两,价值数金”的艺术珍品,并走进了世界艺术的殿堂。清代有一日本学者叫奥玄宝的人,收藏中国名壶32件,其中宜兴紫砂壶达29件。为此,他还编纂了《阳羡茗壶图录》(注:阳羡为宜兴的前称)一书刊行于世。民国4年至24年,宜兴紫砂壶连续6次被国际博览会评为金奖和银奖,因而宜兴紫砂壶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祖国的改革开放,宜兴紫砂远嫁美洲、欧洲和澳洲,使宜兴紫砂壶升格为“中国紫砂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宜兴紫砂壶收藏热,祖国的宝岛--台湾竟出现了“等金换壶”的趣事。宜兴是我国历史上的产茶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唐代的宜兴紫笋茶被茶圣陆羽推荐为贡茶,供皇帝享受。宜兴之所以产名茶,完全是由宜兴的优越自然环境和条件所致。宜兴茶叶主要产于兰山、铜官山、湖氵父山区和太华山区。兰山为伸入太湖的一座小山。文章来源:紫砂家园网。由于兰山伸入太湖之中,山上茶树多受太湖水气薰陶,致使茶叶肥厚,茶汁浓醇。铜官山为宜兴山峰之巅,茶树常被雾气滋润,茶叶翠绿,茶汁清香。湖氵父与太华山区,则是山高林密,竹清水秀,一尘不染,茶叶鲜嫩,茶汁香甜。
名茶配名壶,名壶泡茗茶,它们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对亲密的伴侣。难怪李嘉祜、陆羽、牡牧、卢仝等古代大诗人要赞美宜兴的茗茶了。由此可见,宜兴茶早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氛围,而且是高层次的,是全国性的。宜兴茶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宜兴紫砂壶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又促进了宜兴茶业的发展。目前宜兴生产紫砂壶的企业与家庭作坊不计其数,每年都有大量的宜兴紫砂壶销往全世界。同时,宜兴也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茶场,每年有数万担茶叶出口国外。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