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瓢:柔中带刚的 “文人壶”
做石瓢最考验 “线的功夫”,我师傅当年教我时说:“石瓢的梯形不能急,也不能缓 —— 急了显凶,缓了显塌,得让曲线像流水一样”
这款壶身是温和的梯形,直流嘴大多做暗接处理,要跟壶身融成一体,不能有半点 “断痕”;壶把是倒三角的形状,刚好跟壶身形成互补。平压盖配桥钮,干净利索,没有多余装饰,却把 “秀巧精工” 四个字藏在每一处细节里。
我自己日常泡普洱就爱用石瓢,出水爽利。
二、仿古:敦实耐看的 “百搭款”
仿古壶是我店里回头客最多的款之一 —— 不是因为它多花哨,而是它的 “敦实” 太讨喜了。
壶颈是圆滚滚的,跟下压的壶肩衔接得特别自然,没有生硬的转折;壶体不算高,但显得沉、稳,矮扁的造型刚好能聚香,泡普洱、岩茶特别合适。
三、供春:藏着 “自然意” 的老经典
供春壶的故事,我跟客户聊过很多次 —— 最早是明代一个叫供春的书童,跟着主人在金沙寺读书,偷偷学老和尚做壶,后来用寺里沉淀的陶泥,仿着银杏树上的树瘤做了一把壶,一下子出了名。
做供春最有意思的是 “仿自然”,不能刻得太规整,得有树瘤那种自然的粗糙感,但又不能真的毛躁。做供春,光模仿树瘿的纹路就好几天,每一道肌理都要顺着泥料的纹路走,烧出来后,特别有古意。
喜欢玩老壶、爱喝老茶的朋友,大多对供春情有独钟。
四、掇球:圆得 “不笨” 的大气壶
做掇球最难的是—— 三个圆(壶身、壶盖、壶钮)要看对没对齐,师傅说:“掇球的圆,不是随便捏个球,得是‘大圈套小圈’,比例要刚好,不然就显笨。”
壶身要浑圆硕大,但不能臃肿;壶嘴得短小前冲,曲线要柔,像天鹅的脖子;壶把要舒展,握起来不费劲,做好的掇球,看着雍容大度。
五、提璧:把 “五美” 藏进壶里的精品
提璧是我心里的 “规矩壶”—— 没有一点多余的装饰,全靠器型说话。
它的造型端端正正,从壶身到壶嘴、壶把,每一处比例都得算准:壶身的虚实节奏要协调,线面要简洁,看着刚健,摸着却有巧劲儿。好的提璧是 “五美合一”—— 泥料要真(材质美)、工艺要细(工艺美)、造型要顺(形式美)、寓意要正(内容美)、用着要顺手(功能美)。
六、鱼化龙:藏着 “好寓意” 的实用壶
鱼化龙也叫 “龙壶”,听名字就知道,藏着 “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的好兆头,很多人买它送晚辈、送朋友。
一把好壶光有寓意不够,实用性更重要。做鱼化龙时,要把龙的鳞片刻得细,但不能碎,浪纹要顺着壶身的弧度走,像真的在水里动;壶嘴要做得流畅,出水不能歪,不然再好看也没用。
七、西施壶:柔到心里的 “温柔款”
这几年问西施壶的新手太多了 —— 它真的太 “讨喜” 了,不管是刚喝茶的年轻人,还是喝了几十年茶的老茶客,都爱它的柔。
西施壶的壶身是圆滚滚的,像江南女子的温婉,摸在手里特别趁手。做西施时,要把壶身的弧度调得特别细:不能太鼓,不然显笨;也不能太扁,不然显薄。短圆的壶嘴微微上扬,出水顺。
很多女生喜欢用西施壶泡红茶、熟普,握着圆乎乎的壶身,冬天暖手。
八、井栏:曼生壶里的 “实用派”
井栏是 “曼生壶” 里的经典款,它的造型像一口井栏,简洁明了,最舒服的是壶把,圈大,外面扁平,里面圆润,端着壶倒水时,手腕不用使劲,久了也不酸。
新手问我入门选什么壶,我总推荐井栏 —— 它不挑茶,绿茶、普洱、白茶都能泡,而且器型简单,不容易看腻,越用越有味道。
九、梅报春:刻出来的 “风骨壶”
梅报春是 最费功夫的壶型之一 —— 得用捏塑手法,才能把梅花的劲儿做出来。
壶身挺秀饱满,上面的梅花不能刻得太 “软”,得有不畏严寒的英姿:花瓣要立体,花萼要细,连枝干上的纹理都得清晰。
这款壶端丽稳重,送长辈特别合适。去年有个壶友买了把梅报春送老师,老师说 “看着这梅花,就想起教书育人的初心”。
十、汉瓦壶:素器里的 “简洁美”
汉瓦壶太适合日常用了,壶身是直筒形,但不是硬邦邦的直,会微微收一点腰,显得灵动;桥钮不高不矮,提盖时手感刚好。
汉瓦壶适合泡绿茶、白茶、普洱,壶型敞口,能更好地散发热气,不闷茶,而且清理起来方便,日常用不费心。
堂主的选壶小建议
选紫砂壶不用追 “热门”,也不用比 “价格”,关键是 “三看”——
- 看眼缘:看着顺眼,越看越喜欢,不用管别人觉得好不好看;
- 看实用:根据自己常喝的茶选壶型,比如泡岩茶选聚香的仿古、掇球,泡绿茶选敞口的汉瓦、井栏。